第六百二十六章渐变的过程
渐渐地,随着霍维华那近乎于苦口婆心般的侃侃而谈,大殿里的气氛变得有一些异样起来,相对于毕自严等人的忧心忡忡,一副誓死反对的样子,崇祯的神情却要洒neng、坦然的多,对于“五胡乱华”这段历史,给华夏民族所带来的的沉重历史教训,并不是很放在心上。
然而,就在这个时候,霍维华的话音刚落,出乎三人的意料,崇祯却是有一些突兀的问道:“三位爱卿,朕且问你们,五胡乱华之祸,几乎是给汉族带来了灭顶之灾,究其_geng本的原因,真的是因为nei迁政策吗?”
突然的转移话题,思维跳跃的天马行空x,使得三人有一些跟不上崇祯的思路,一时没有反应过来,当他们反应过来之时,就要做出回应之际,崇祯那慢悠悠的话语再次响起,却是充满某种shen意。
“在朕看来,其实不然吧?”
再次反问了一句的同时,崇祯的目光再次转移,缓缓扫视着三人,整个人自问自答了起来。
“不管三位爱卿是怎么看得,但朕一直有一个看待问题的基本原则,任何事情的发生,除了特殊情况,都不可能是骤然发生,而是有着一个渐变的过程。”
“别得不说,就拿军队哗变,或者是民众zàofǎ来讲,绝非是一时之功,一定是贪官污吏经年累月使然,毕竟,不管是哗变,还是zàofǎ,那都是抄家灭族的大罪,不可能因为一时的气愤而为,一定是长期的被欺压,才会导致这种结果。”
“同样的道理,五胡乱华之事,虽然有着诸多这般的原因,胡人野x难驯,难以教化,生x凶残,但酿成这一事件,必然还有其他的原因。”
尽管崇祯说得模糊,几乎将全部的责任都推到了贪官污吏的头上,但三人还是听得明白,对于哗变和zàofǎ这样的事情,朝廷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。
最起码也有着失察之责,让那些贪官污吏横行了那么的久。
作为大明的官员,尤其是像他们这些身居要职之人,罕有是买官而来,几乎全都是科举出身,自然而然地,有着极为shen厚的历史功底,对于一些有名的历史事件,虽不至于了若指掌,但也算是知之甚详,有所研究。
因此,听到崇祯这番话之后,略微沉默一下之后,露出shen思之色的同时,户部尚书毕自严紧接着说道:“皇上所言甚是,任何恶x事件的发生,绝非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,而是有着一个渐变的过程,而是诸多因素叠加在一起,在某个时间,因为某个事件的诱发,才会结出那么一个恶果。”
“在当时,尤其是胡人聚集的北方,由于土地兼并极其严重,还有买卖人口的日益泛滥,汉人与胡人之间的矛盾不断升级,而当地的官员却是无所作为,任由这种情况发展。”
“再加上,西晋实行的还有分封制,致使诸王有着莫大的权力。即便是那些没有实行分封制的地方,当地的官员,也是集军政大权于一身,利用胡人与汉人的矛盾,也就衍生出了后来的五胡乱华。”
虽然zhui上这样说,但并不代表毕自严就认同崇祯的做法,话语顿了顿,话风忽然为之一转,前后相差却是那么的大,几乎是截然相反的两种态度。
“可是,皇上,西晋的时候,之所以实行少数民族nei迁之策,就是因为,经过三国时期的频繁战乱,北方的人口为之锐减,不得不nei迁那些少数民族,从而好充实北方的人口。”
“可以说,少数民族的nei迁之策,若非是实在太过于无奈,对于胡人抵触的态度,堪称是畏惧如猛虎,西晋绝不会允许那么多的胡人nei迁。”
“如今之时,虽然朝廷向辽东移民近百万,但大明的总人口却是将近两亿,就算只是北方地区,现在少说也有一千万,这种情况下,朝廷_geng本就没有必要nei迁关外的蒙古人A——”
“毕爱卿,霍爱卿,谁跟你们讲,朕要nei迁蒙古人了?”
崇祯笑吟吟地打断了毕自严的同时,目光再次转移,饶有兴致地打量着三人,慢悠悠的语气,不以为然的样子,还有话语里带着的shen意,都使得三人为之一愣,一时有一些摸不着头脑。
“朕不过是说,那些付不起药钱的蒙古人,可以用他们的劳力作为抵扣,充当苦力,为大明做一些事情,为期两到三年,工期到了之后,可以任意去留,决定是否定居在关nei,朕何尝有说过,朝廷推行少数民族nei迁的政策?”
本章未完...
=== 华丽的分割线 ===